《传统中药阿魏的“前世”与“今生”》
发布于:2024-07-10 19:41:13 156浏览次数
1 阿魏的本草考证
1.1 原植物考证
阿魏,别名阿虞、形虞、央匮、哈昔泥、五彩魏、臭阿魏和魏去疾等[7-9]。阿魏始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描述阿魏“生西蕃及昆仑,苗、叶、根、茎酷似白芷”,归于草部[10]。说明记载中的阿魏苗、叶、根、茎的形态与白芷非常相似,而白芷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记载阿魏是伞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新修本草》中记载的有关原植物描述一致。
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11]中如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魏木,生波斯国,呼为阿虞。木长八、九尺,皮色青黄。三月生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的阿魏的采收方式“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这与《证类本草》中记载的“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相符。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7]中也记载道阿魏“生石昆仑国,是木津液,如桃胶状”。但此时李时珍却将阿魏由草部移入木部。清朝张秉成在《本草便读》[12]中写道“一云是树脂,一云是草根煎成,未知孰是”。可以发现历代本草中关于阿魏原植物是草本植物还是木本植物的记载并不一致(图2)。
沈观冕[17]指出《新修本草》中并未对阿魏原植物进行附图,后代历代作者对原植物的附图参考来源无从考证,因此不能作为鉴别阿魏原植物的依据。清朝时期《本草便读》中阿魏的附图与民国时期《中国植物图鉴》中阿魏的附图一致,而后者记载阿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学名为F. assafoetida L.。虽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根据阿魏形态的高矮将阿魏分为草本和木本2种,但是其实他们均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1.2 性味归经考证
1.2.1 性味考证 关于阿魏“味”的记载,历代本草均描述为“辛”。其“性”在大多数本草中为“平”,少量本草中记载阿魏性“温”“微热”或“热”。如《本草述钩元》《本草便读》中记载阿魏性温;《本草蒙筌》《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阿魏性微热;仅《本草新编》中记载阿魏性热。《本草从新》记载阿魏有毒,但未说明有何毒及其毒性的大小,其他本草均记载阿魏无毒。
历代本草记载中,阿魏入脾、胃经,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记录的一致。此外,《本草新编》中记载阿魏可入大肠经;《中华药海》记载阿魏也可入肝经[9]。
1.2.2 功效考证 自唐代《新修本草》起,阿魏功效记载为“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后世本草多按此进行记载。五代李珣在《海药本草》中记载,阿魏“善主于风邪鬼注,并心腹中冷服饵”。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提到阿魏可以“消肉积,杀小虫,故能解毒辟邪,治疟、痢、疳、劳、尸注、冷痛诸症”,首次提到阿魏可治疗疟疾的功效。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补充道,使用阿魏后“传尸可灭”,这里的传尸也称尸疰,多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长的慢性病。然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记载阿魏“乃消毒攻邪之物,宜于外治,而不宜于内治者也”。清代张秉成在《本草便读》中记载道“阿魏可以解蕈菜、自死牛马肉之毒”。
1.3 真伪考证
明朝《本草纲目》中记载,谚云“黄芩无假,阿魏无真”,以其多伪也[7]。刘纯诗云“阿魏无真却有真,臭而止臭乃为珍”[9]。市场上,关于阿魏的伪品,在历代本草中也有所记载。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中都写道“人多以胡蒜白赝之”。《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云“今市家多煎蒜白假充,不可不辨”。《证类本草》中按萧炳云“今人日煎蒜白为假者,真者极臭,而去臭为奇物”。《本草新编》中记载道“阿魏以臭者为佳,无臭气者皆假。然亦有臭者不可用,乃取蒜捣为汁而乱人者也”。由此可见,阿魏的伪品多为蒜白或“取蒜捣为汁”。
《中华药海》中记录《雷公炮炙论》中雷公对阿魏真伪的检验,“凡使,多有讹伪。第一验,将半铢安于熟铜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处,白如银,永无赤色;第二验,将一铢置于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鲜血色;第三验,将一铢安于柚树上,树立干便是真”。后代所著本草中多按《雷公炮炙论》所记载的3法对阿魏进行真伪辨别。除此之外,清朝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记载了另外1种阿魏真伪辨别之法“臭阿魏投之水中,半沉半浮者上也,浮者次之,沉者假物,而不堪入药也”。故,对于阿魏而言,“臭而止臭者乃为真”且“真者极臭”。